-
計畫地區臺北市
-
計畫面積46.72 公頃
-
計畫類型先期規劃、都市設計
-
案期2015 - 2018
-
業主臺北市政府
首都國門的啟動契機
2015年,在忠孝橋引道拆除、機場捷運即將通車的發展背景下,臺北車站已不僅是六鐵共構的交通中樞,亦將成為各國旅客認識臺北的第一站。為打造首都國門意象,臺北市政府以臺北車站及北門為核心,
接軌國際城市治理趨勢
境群與台灣歷史資源學會、經典工程顧問公司共組執行團隊,主張「首都國門」的西區門戶計畫,應接軌廿一世紀國際城市治理趨勢。我們以韌性城市的生態環境為基底,結合人本交通、歷史性都市地景、多元文化、創意城市等規劃理念,並透過公共參與的激盪,提出首都國門之整體發展願景及公共空間環境改造策略。
臺北綠洲,西區心願景
綜合上述理念及公共參與經驗,西區門戶計畫以機場捷運為臺北關,利用下沉廣場整合臺北車站周邊步行環境。改造後的火車站成為多元文化匯流的臺灣大客廳,增設的風雨走廊形成友善轉乘的市民川廊。以北門廣場、鐵道部博物館作為鏈結城市歷史地景的出發點,結合舊建築群活化再利用的新創聚落,將大型生態綠廊開放空間,由中山北路往西延伸至淡水河畔,形成「臺北綠洲」的規劃願景。
呼應亞熱帶氣候的下沉廣場及市民川廊
臺北車站周邊長年來地下空間方向辨識不易,地面空間則受功能設施物限制通行順暢性。為改善首都國門意象,我們提出車站西側地下停車場掀蓋構想,以開放的下沉式廣場打通無方向感的地下空間,以大階梯和疊水空間立體銜接;第二步是將改造工程向西延伸,以綠谷生態公園的空間,從重慶北路下方穿越後至延平北路西側上到地面。除可改善車站周邊的步行方向感及開闊性,綠蔭與水體的引入亦可健全國門的生態機盤,形成調適微氣候的城市海綿。
為紓解忠孝西路一段大量公車停放造成的擁擠現象,市府已將國光客運遷移,然由於地面設施過多,站前廣場步行空間多有障礙。本計畫調查分析行人出入口、通風口、冷卻水塔等設施物,以遷移、減量的策略整合配置,將候車空間延伸至新建的公車彎,並以風雨走廊串接各出入口,形成遮風避雨的市民川廊。
結合歷史性都市地景理念,制定都市設計準則
西區是臺北城市發展的起點,車站周邊更是含括清領、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等時期的文化軌跡,正是「歷史性都市地景」所揭示的「整體的、連續性的發展」的最佳詮釋。為延續舊城區整體風貌與都市紋理,本計畫參考北門(簷下:10公尺;總高:14.6公尺)、臺北郵局(22公尺)、臺北車站(48公尺)以及基地範圍內現況建築量體高度,館前路端景等課題,訂定都市設計準則,謀求城市文化資產保存與都市發展之共生共榮。
落實公民參與的操作流程
2017 年,機場捷運通車後,西區門戶作為「首都國門」的定位愈發清晰。在忠孝橋引道拆除、國光客運臺汽西站搬遷、忠孝西路路型調整、交六行旅廣場及公車彎、北門廣場等多項公共工程完工後,市民及專家學者均對於北門重現給予高度評價,亦對本計畫所提之「臺北綠洲」規劃願景寄予肯定與期望。
規劃執行歷程中感謝市民朋友及專家學者的共同參與,給予了市府及規劃團隊許多寶貴的意見。計畫主持人喻肇青老師於國際研討會總結時表示,西區門戶計畫不但公有土地規模完整,亦保有豐富歷史資源、多元的族群與文化活動。首都國門的計畫是百年大計,不只需要審慎考慮每一步的政策推動,更需要全民一同守護關心。期望未來西區門戶計畫繼續秉持公共利益優先的精神,逐步實現「臺北綠洲」的西區心願景,為打造更美好的臺北市而努力。
西區門戶計畫影音紀錄
- 重修共好,桃園好水|桃園水藍圖培力學堂 - 2022-03-18
- 以國土計畫之鄉村地區整體規劃維護水資源敏感地區之開發管理機制研擬-以宜蘭縣員山鄉為例 - 2022-01-10
- 混齡的「跨代設計」 - 2022-01-10